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动态
FASB放缓实施公允价值新规
发布时间:Feb 12, 2011     浏览次数:3626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近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决定推迟其原先拟定的要求企业以公允价值报告所有金融工具的计划。

上月下旬,FASB暂时决定允许以摊余成本来计量最基本的、不附带任何特殊条件的标准类型金融工具,推翻了其自身于2010年形成的、要求包括银行贷款在内的绝大部分金融工具都要以公允价值报告的提议。这一做法更接近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所采用的混合计量模型会计处理方法,即有些资产以公允价值报告,而另外一些资产则以摊余成本报告。

除最基本的、不附带任何特殊条件的标准类型金融工具之外,上述提议所涉及的包括持有待售或交易性资产在内的其他金融资产仍将以公允价值报告。

FASB计划召开一系列委员会会议以确定最终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这也是FASBIASB会计准则趋同工作的一部分。

FASB主席莱斯丽·赛德曼(Leslie Seidman)表示:可以适用成本计量的标准类型资产是指那些用以证明实体与借款人之间存在借贷关系、且其目的在于还本付息的金融工具。我们认为在活跃市场中交易的有价证券不适合以摊余成本计量,因为持有这些有价证券的目的往往是持有一段时间后出售。

根据FASB委员会会议简报的表述,FASB决定,如果实体的经营战略是以借贷或消费者融资活动来获得合同性现金流量的方式管理金融资产,则这些金融资产应以摊余成本计量;如实体的经营活动是金融资产交易或为出售而持有金融资产,则这些金融资产应归入公允价值-净收益类别;如实体的经营活动是致力于管理风险敞口、收益总额最大化的投资,则该实体的金融资产应归为公允价值-其他综合收益类别。

赛德曼表示,FASBIASB201012月就金融工具减值达成了共识,双方将在近期发布意见征求稿。在发布意见征求稿之后,FASB计划与投资者、财务报表编制者及其他利益相关人召开研讨会。

赛德曼说:目前的金融工具减值计量模式并不能提供有用的信息,各方对金融工具报告缺乏信心,这一点引起了广泛关注。我们希望通过努力扭转这一局面,重拾信心。

赛德曼表示,FASB正与IASB通力合作,为最终确定金融工具、收入确认和租赁等会计准则而努力。根据最近修订后的会计准则趋同时间表,双方希望能在今年第三季度之前完成上述三项会计准则。此外,公允价值计量的定义及其他综合收益的变化等两项会计准则也即将完成,最终的定稿日期也定在了第三季度。

赛德曼没有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是否会在今年晚些时候投票批准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并入美国财务报告体系提供更多信息。SEC希望FASBIASB能在今年年中完成主要的趋同项目,但趋同时间表因FASB委员构成的变动而一推再推。

赛德曼说:对于SEC的决定,我和你们所知相同。SEC已经表示,它们计划在今年的晚些时候做出决定。她指出,SEC已经着手对各项已趋同的会计准则进展情况进行梳理,但是,她也表示,她所了解的情况也仅限于SEC的公开之言。

美国银行家协会(ABA)主席兼CEO弗兰克·基廷(Frank Keating)对FASB在金融工具会计处理上所做的转变表示赞赏。

他在一份声明中表示:“ABAFASB在市值计价会计处理上的转变持欢迎态度。ABA与银行投资分析员及其他利益相关人一起,不知疲倦地向会计准则制订者灌输在包括贷款在内的所有金融工具中推广市值计价会计将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现在FASB一致同意推翻先前确定的以公允价值计量所有金融工具的提议。这个暂时性决定将有助于在今年晚些时候确定最终的会计准则。现在的转变意识到了投资者所关心的问题,即企业的商业模式应当是计量金融工具的关键因素。尽管对主业是交易金融工具的企业而言,市值计量是大有裨益的,但对贷款组合来说,最合适的会计计量方法是用贷款余额减去减值。FASB此举大大增加了与IFRS趋同的可能性,扭转了FASB拟对几乎所有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会计的错误,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

但是,基廷指出,ABAFASB在公允价值计量上的长久争论还会延续。他说:在认可并赞赏FASB相关举措的同时,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对FASB有可能在持有至到期的非交易类债务证券中推广市值计价表示关注。此举将引起银行资本水平的不必要波动,并且无法反映银行的管理水平。所以,我们希望FASB能尽快地明确这些会计准则,把它们与企业经营更好地结合起来。

(来源:中国会计视野  作者:张晓泉  2011211日)

 




我要评论



(只有会员才能参与评论,如果您已是会员请 登录 后评论)
论 坛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14号月新大厦 邮编: 100045 电话:010-68520682 E-mail:68520682@asc.org.cn | ascmember@163.com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602 | 京ICP备12005383号-1 | 中国会计学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2022